遥望梦幻岛_《彼得潘》读后感1600字
温迪问彼得:“梦幻岛在哪儿?”
彼得给出的永无乡的地址是这样的: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
【资料图】
第一次读时还以为是翻译上的谬误。
彼得潘,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个想尽办法永远不长大的孩子,是梦幻岛的主人。就名字而言,我更偏爱它的原文NEVERLAND——永无岛。永无尘嚣,永无世情,永无那些个的深深刻下的血与泪。温迪和两个弟弟是在夜里与彼得潘一起飞走的,我想那通往天亮的第二条路亦只可能是在梦中清晰着,梦里没有成人的理性,孩子们跌跌撞撞的迈步在深深浅浅的梦境中,他们接着沉醉于梦幻岛上那些未知的诱惑——那是一张属于孩子们的地图。
整篇的冒险都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的真实性常不由人所掌握,孩子的心中善恶虚实常无法界定。每个人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可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有时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认真的表情。扮演妈妈的温迪总是很毋庸置疑地赶其他孩子们按时睡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绮丽的冒险,在那片土地上,有蘑菇做的烟囱,有浓密的丛林,有印第安人,海盗和人鱼。
苏打绿很轻松的唱:“游戏的念头在泡影中蔓延起,牧神的笛声在快乐岛中苏醒。”
彼得纯粹的让人唏嘘,他因为不想长大而被母亲放弃,于是他真的永远也长不大了,永远留着一口乳牙咯咯的对人笑。有人评论说这是在躲避悲伤,想要玩到疲惫倒头就睡。又或许这只是一个让彼得的游戏人间顺理成章的道理。
彼得忘性很大,甚至是刻意地去遗忘,因为身边的人总是一个个的离开,孩子是不可以的伤心的,伤心会使人成熟,彼得是不可以长大的。没错,彼得是不可以长大的。而温迪是渴望长大的,她与世间平凡的女孩一样,喜欢充当照顾别人的角色。可是游戏终究会结束,温迪后来开始想念她的母亲,她要回家了,他还是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每次看到这儿回想起罗大佑在唱:“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彼得不会表现出哀伤,他还是把温迪送回了家。
彼得不能了解人性的罪恶,当他被胡克船长咬了一口时,愣住了。愣住的表情让人揪心,他是疑惑为什么自己真诚相待是会遇到不公平的回馈。可是他不计较,不记恨,他懂得遗忘,而我们,正是从一次次这样的事儿中慢慢长大,因为我们记得很牢。他是真正渴望永恒的游戏,甚至把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迈克尔当作一种独特的冒险。或许迈克尔如果下一次还以同样的方式坠落,彼得就会由他去了。
我常觉得梦幻岛不是个真实有着地理坐标经度纬度的海岛,而是主宰游戏的念想。那地方其实每个人都到过,现在我们也许还会隐约感受到那滞留的狂热浪花,却再无法重新上岸。
“无私的天真在烟云中消失尽,
梦境的失去在芦笛中蔓延起,
美好是因为克服美好的恐惧,
美好是因为无视美好的逝去。”
每次读到最后两章,这首歌又会在耳边轻轻的唱。几年后,当温迪嫁人了,彼得又有一天来找她,她永远记得那个彼得潘,她因为羞愧而不敢开灯,在黑暗中把身体蜷缩成尽量小的一团,当她终于对彼得说:“别在我身上浪费仙尘了,我已经不能飞了,你看,我已经长大了。”
“人一长大,就忘了怎么飞了,
为什么忘了怎么飞?
因为他们不再是快活的、天真地、没心没肺的。”
这样尴尬的结局,却让人忍不住一遍遍的回味,感谢作者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绵长而充满希望的尾音,让这些我们曾经感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想法和念头代代相传下去,虽然温迪永远被永无岛抛弃,但她的女儿,她的女儿的女儿又可以用彼得潘一起飞了,飞向NEVERLAND。
我想彼得潘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每个人儿时的那种没有经世俗磨砺过的想象力和内宇宙。“像这样扭动手臂,起飞!”如果你相信,如果你仍热爱,如果你还保有着那份肆意与游乐的能力,如果你还为某篇温暖的故事而着迷,那么梦幻岛不会抛弃你。但当一个人长大,逐渐被实际与真理所束缚,当帽子被风吹落公交车时,当然失去了飞起来去够的能力,这常常被解释为疏于练习,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他们已经不相信彼得潘的故事了。
1904年伦敦约克公爵剧场,童话剧《彼得潘》首次上演。
小仙女Tinker Bell为了救彼得潘而吞下了胡克船长的毒药,伤心的彼得潘对观众大喊:“你们相信童话吗?如果相信,请鼓掌。”
在经过了漫长如一生的沉默后伦敦约克公爵剧场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
于是,小仙女复活了。
于是童话诞生了。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追忆那段似水流年-《追风筝的人》观后感1600字
我会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去追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题记
童年的路最是泥泞,却是记忆里回不去的曾经,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让我们遥遥相望,殊不知回首间,便已人走茶凉。但我会重新踏上那条能够给我救赎的路,让我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梦汇聚成海,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友谊的尽头,是我的心声。
“陪伴,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我一直都在”,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心声。不管是在遇到危险时的保护还是被捉弄时的嘻戏,哈桑依然会一如既往的付出,给予他最需要帮助的帮助,存在在他的存在,即便是吃泥巴也在所不惜,友不在多,贵在风雨同行,情不论久,重在有求必应,因为在他的眼里,只要他要,他会付出所有去满足他唯一的朋友,因为他相信,他不会随便要求。即便到了最后,离开,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
人生中最大的决定,总是不断的被爱牵制,被爱成全。
村上春树曾说: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这可能就是这本小说打动人心的原因,因为它直指人性的深处,心灵的卑微。相信每个人对此都会有共鸣,这世界最令人痛恨的就是我对你的全心付出,换来的是你轻易的辜负。阿米尔就是如此,也应了鲁迅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正是阿米尔心中的空虚,导致了性格的懦弱和对爱的渴望,他一度的相信,是他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难产中的母亲,使得父亲对他只有淡淡的冷漠,以至于他忍受不了自己内心的折磨,眼睁睁看着哈桑遭到欺凌,赶出家门,不仅断了父亲四十年与阿里的友谊,也碾碎了自己唯一的友谊。我们实在来不及认真的青春,待明白过来,就只能认真的老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曾经拥有的不要放弃,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为爱贡献一生,也许最后可能是奉献自已的一生,我想,到最后,哈桑那奇怪的兔唇,在阿米尔以及每个人的心中就像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也是那永不发光的沙子,因为它把光都给予了金。
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在人生的抉择上,林清玄感叹: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对于阿米尔来说,他同样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所以每次在捉弄哈森或者伤害他之后,尽管心存愧疚,但他仍然能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如同阿塞夫所说:当他屠杀哈扎拉人的时候可以忘掉耻辱和悔恨。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世界上最糟糕的感受,就是不得不怀疑先前深信不疑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生命的历程中,总有繁花与凋零。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风情,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风景。时光如同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在他离开了阿富汗逃到美国避难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又再一次踏进了阿富汗的土地上。这一次,不是退缩,而是要去救哈桑的孩子,一个处在水火之中的孩子,。在他听到拉辛汗说哈桑已死的讯息,听到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想到父亲曾说过的话,想到自己所犯下的过错,回忆起童年的往日和当下的余生,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他似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是啊,聚散总是无常,人生别来无恙。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人转身了就是一辈子,就像蝴蝶很美,终究飞不过沧海,因为彼岸已没了等待,但是到了最后,一切都会显而易见,彼此瓦解,正如此,他走上了拉辛汗为他指出的路,一条属于他这一生真正的路,一条走向归属的路,一条能够救赎自己的路!
我想我怀念的不只是你,还有那段时光里穿梭而行的自己。
到了最后,其实我们都能明白,风筝不是救赎,追风筝的人所拉住的命运线才是真正的救赎,阿塞夫放走了索拉博,是他对哈桑的救赎,阿米尔救走了索拉博,是对哈桑的救赎,索拉博走出了自闭,是对父亲的救赎。相遇的每分每秒,淡忘的街角,想念的是当时的微笑,那些流年,那些癫狂,那些悲伤,在某个十字路口,已经尘埃落定。友情即便一无所有,爱你永远天长地久。
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标签:
关键词: